7月15日,北京市豐臺區造甲村地塊上市,北京土拍市場烽煙再起。中海,合生,首開、保利、城建和建工等9家房企及聯合體參與競拍。鼓聲漸起,戰事激烈,經過56輪舉牌,中海力壓群雄,以79.4億元的高價奪得該地塊,溢價率18.8%,樓面價約6.66萬元/平方米。一舉刷新今年全國總價地王記錄。
只有居于群首,才有資格被稱之為王,地王亦如是。
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后馬慶林的定義,地王指的是在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中,截至某個時間點,在某個區域內出讓的總價或單價最高的地塊。但在一些統計數據中,也會將出讓溢價率超過100%的地塊視為地王。
壹揮金如土,霸氣拿地
中海今年拿下的地王,并不止造甲村一塊。
4月17日,中海力挽狂瀾,在27家房企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以14.38億元的價格拿下東莞萬江石美社區地塊,樓面價1.6萬元/平方米,溢價率為75.8%,成為萬江區域新地王。4月29日,中海用35.6億元一舉拿下蘇州園區地塊,樓面價逾3萬元/平方米,溢價率37.7%,創造了蘇州園區的單價地王記錄:這是蘇州園區自規劃建設以來,樓面價首超3萬的地塊。
“規模不是中海最重要的目標,當然為了利潤增長,規模增長也是必須。”中海主席兼執行總裁顏建國曾如是談到。
向來低調的中,F在也要開始大舉拿地,發力騰飛了。東南西北,四面八方,今年上半年,中海拿地投入近491億元,共奪得24個地塊,總土地面積近136萬平方米。其中在3月到6月這4個月的時間里,共拿下北京、南昌、東莞、蘇州、廈門等5個城市的地王。
根據中指研究院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海拿地金額為441億元,在房企中排名第7,拿地面積314萬平方米,排名第27。中指的數據雖然和中海的數據有所出入,但管中窺豹,眾人也能看出中海的富裕。與碧桂園、和新城等民營房企相比,作為央企的中海在土地市場上出手闊綽,來勢洶洶,大有收割地王之勢。
根據中海2018年年報,2018年中海銷售額為3012億港幣,毛利率37.8%,凈利潤26.2%!度A爾街見聞》評價中海的毛利率和凈利率:“還是行業最高,凈利比別家的毛利還高”。中海家大業大,收割地王也在情理之中。
和中海類似,在土拍市場上,保利也是叱咤風云的企業。
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保利的拿地金額為1001億元,在房企中排名第3,排前2名的分別是萬科和碧桂園,對照拿地面積,計算每萬平方米的拿地成本,保利每平方米的拿地成本約為5723元,遠高于碧桂園的2338元,也高于萬科的4964元。在拿地上,央企保利財大氣粗,比民營房企更愿意砸錢,也更容易拿地王。
2018年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金額TOP5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在杭州去年那場長達12個小時的土拍博弈中,保利的豪氣表現仍讓人記憶猶新。由于所拍地塊位于杭州奧體的核心位置,吸引了20多家房企加入搶地混戰。整個土拍從下午一點半持續到晚上一點半,耗時長達12個小時。最后,經過499輪報價,保利以近101億的價格將奧體地塊收入囊中,折合樓面價32277元/平方米,創造了杭州土拍史上第二個百億地王。彼時,該地塊周邊的新房均價約為35000元/平方米。
巧合的是,在這場土拍的前一天,杭州老牌房企綠城中國召開業績會,當時曹舟南還沒離職創業,尚擔任綠城的執行董事一職,他在業績會上談到:“(在)杭州我們十幾年一直是第一,現在放棄第一。市場好,但地價實在是離譜!綠城雖然扎根杭州已久,但由于缺乏央企血統,面對高昂的土地成本,綠城只能望而卻步,在拿地上謹慎再謹慎。反觀保利,背靠做軍工起家的大央企保利集團,財力豐厚,進軍新城市時,還會用兵器展和國寶展打頭陣。
保利經過12個小時的鏖戰終于拍下的奧體地塊,是杭州歷史上總價第二的地王,而杭州歷史上總價第一的地王,還是出自奧體附近地塊,由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信達地產拍出。
2016年5月27日下午,信達力排綠城、龍湖、保利、融創、招商+新城聯合體等16家主體企業,以123.18億的天價拍下奧體地塊,樓面價21575.78元/平方米,溢價率達95.95%。此時距離信達拍下杭州單價地王僅過去不到半年時間。2016年1月6日,信達以33.9億元的總價、36679元/平方米拍下南星單元B-02地塊,刷新杭州之前25803元/平方米的單價記錄。
和中海以及保利相比,信達地產狂攬地王實屬意料之外。信達不慍不火,名字在行業里并不響亮,但其曾在土地市場上大張旗鼓地攻城略地的架勢,讓很多瞻前顧后的上市房企都望塵莫及。
2016年6月1日,上海舉行6月首場土地拍賣會,拍賣上海寶山兩個地塊,包括信達、綠都、電建+金茂聯合體等24家主體企業參與其中。該地塊的起拍價為14.39億元,樓面價9163元/平方米。最后,信達以58.05億元的總價奪得該地塊,折合樓面價36962元/平方米,溢價率超過300%。根據當日收盤股票數據,彼時信達的市值不過70億元,以小博大,信達依然波瀾不驚。
上海寶山地塊更像是信達地王爭奪戰的高潮,而信達地王爭奪的開端,還要再往前推一年。
2015年,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信達地產突然開始發力土地招拍掛市場。是年6月2日,信達以44.2億元的價格競得廣州天河地塊,樓面價18500元/平方米,溢價率16%;之后不足兩個月,信達又以總價33.6億元的價格搶得合肥濱湖地塊,樓面價7295元/平方米,溢價率91%,成為當時濱湖地區總價和樓面價“雙料地王”,在合肥樓市炸開了鍋……
從2015年到2016年,信達在一年的時間里狂擲352億重金搶地,共奪得10個地塊,其中地王項目占7個。信達一路所向披靡,大有“不差錢”、“我就是錢”的意味。
貳土地滾燙,央企為王
在規模上,信達完全不能與中海、保利比肩,但如果順蔓摸瓜,就不難看出,信達地產的母公司是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我國四大資管公司之一,隸屬于財政部。而中海和保利背后的母公司,則是國資委直管!皣弊之旑^,中海、保利和信達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央企。
土地市場地王頻出,而央企,既是土地市場上的主力軍,也是土地市場上的常勝軍。
根據住建部政策咨詢專家、亞太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的統計,從2004年土地市場“8.31”大限開始,我國先后經歷了6次“大小地王潮”,其中包括3次大地王潮,分別是2009年(117個)、2010年(105個)和2016年(超過340個,由于謝逸楓的統計時間為2016年年中,故16年地王數據來自克爾瑞)。
2016年是“大地王”集中爆發的一年。根據克爾瑞發布的《2016年標桿房企拿地金額排行榜TOP30》,在2016年拿地支出排名前15的房企中,央企在內的國企占了7個。而在克爾瑞統計的2016十大總價地王中,國企和央企占了一半,在2016十大單價地王中,央企和國企占了4席。而在拿地的國企和央企中,央企占大多數。
2016年全國總價地王Top10及拍得房企
數據來源:根據克爾瑞及公開資料整理
其中,2016年的總價地王毫不意外地由央企摘得。2016年8月29日,招商蛇口和華僑城以310億的高價拿下深圳寶安區空港新城的11塊地,總建筑面積約245.33萬平方米,牢牢占據2016年全國總價地王榜首位置,比排名第二的總價地王??光明新區A646-0059地塊,由民營房企龍光出價141億取得??多了一倍不止。
再看單價地王,在2016年排名前十的單價地王中,南京建鄴區NO.2016G14地塊并不惹眼。但對比南京當時20690元/平方米的房屋均價,葛洲壩拍下的建鄴區地塊45213元/平方米的樓面價高得有些嚇人。到2018年,該地塊周邊的新房價格也還在35000元/平方米左右徘徊。
有網友在股吧如是評價葛洲壩在內的央企、國企在南京掀起的地王潮:
“這些人拿著國家的錢高價買地不心疼,規定每次加價2000萬,他們直接加價2億甚至8億,不知他們想剛什么,真正民企開發商看得目瞪口呆!
央企不缺錢造地王,已經是行業內外的共識。
從拿地金額和地王數據來看,央企、國企和上市公司平分秋色,但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6年我國共有94948家房企,其中央企和國企只有1139家,占比1.2%。1.2%的央企和國企,尤其是央企,拿了近一半的地王,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王制造者。
地王何來?供求影響價格,多則賤,少則搶。2004年3月31日,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發布71號令,要求從2004年8月31日開始,所有經營性土地一律公開競價出讓。至此,協議出讓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在土地招拍掛現場,眾房企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接一個舉牌,推著地價帶著房價一路飆升。
有錢的豪氣拿地,沒錢的無米開鍋。而最不差錢的,就是央企和國企。謝逸楓統計還發現,2009年,在成交總價最高的40塊土地中,國企交易占比38%,2013年這一比例上升至52%,到2016年6月底,央企、國企的拿地最高的土地占比則高達58%。
2009年6月30日,中化方興在國土資源局的土拍現場力克群雄,一戰成名。當日,廣渠路15號地塊拍賣,過來參加競拍的大都是當時京城赫赫有名的房企:萬科、華遠、遠洋、中信、保利、華潤、SOHO中國、金融街、中化方興等。其中SOHO中國對該地塊格外重視,連董事長潘石屹和CEO張欣親自坐鎮。
現場氣氛緊張激烈,從26.12億的底價開始,連續競標97次,在現場圍觀的毛大慶直呼“瘋了”。萬科僅舉牌兩次,到33.1億就放棄了。SOHO中國舉牌謹慎,每次都按最低競價舉牌。相比之下,保利和中化方興亮劍積極,最后中化方興以40.6億元的高價競得該地塊,成就了北京歷史上的新總價地王。SOHO中國抱憾而歸,潘石屹甚至激動地站起來對中化方興喊了一句“你牛!”
樹大好乘涼。后來人們才知道,原來中化方興的母公司是大央企中國中化集團,中化方興敢豪氣舉牌的原因也有了合理的解釋。中化方興一時名聲大噪,在土地市場上繼續收割地王。2014年1月28日,中化方興以101億豪取上海地王,樓面價47609元/平方米,溢價率超過111%。2016年6月,和電建聯合體以82.9億元的總價、56781元/平方米的樓面價拿下深圳單價地王,而當時周邊新房均價在5.5-6萬元/平方米之間……如今,中化方興早已改名金茂,做大做強,旗下的豪宅金茂府早已聲名遠播。
金茂的豪氣,不過是央企制造地王的一個縮影。
叁地王背后,暗流涌動
房地產的生意場也是名利場,商人逐利,有目共睹。對于民營房企來說,是否有利可逐,幾乎是考量是否拿地王的唯一標準,所以瞻前顧后,出手慎重。央企不同,牽扯上政治,央企制造地王的情況,比民營房企復雜得多。
“有錢能使鬼推磨!睂τ谡信膾靵碚f,是否有勇氣舉牌,最直接的就是考量房企的資金情況。而房企的資金大都來自融資,因而低廉的融資成本,也就成為了房企拿地王的最有力資本。在融資成本和融資便利性方面,央企擁有絕對的先賦性優勢,這是民營房企無法比肩的。
房地產央企背后是樹大根深的大央企,這些央企家大業大,與政府有著天然的親密關系,在政府擔保和銀行授信的雙重保護下,可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大量的廉價資金。而隨著融資環境收緊,同類機構將越來越多的非“國字頭”房企拒之門外。此外,央企在發行債券方面也比民營房企更加便捷,在審批流程上會順暢得多。
信達敢于以小博大,在土地市場瘋狂收割地王,與其母公司密不可分。根據《房地產導刊》的數據,2016年信達的融資成本只有2%,而同期一般民營房企的融資成本在6%到8%之間,甚至更高。此外,其母公司信達資管還通過基金進行股、債權投資和通過基金吸引合作對象等方式為信達補倉。雖然有些夸張,但在母公司的一路扶持下,信達就像是一臺行走的印鈔機。
“信達代表了中國金融巨無霸的新玩法,拿到便宜錢,在海內外放肆收購項目,一部分獲得通道費,一部分建設未來資產核心儲備庫,把‘地主’家的余糧全收到自己碗里!有剖析人士在接受財經網的采訪時談到。
信達雖然在土地市場行徑狂野,土地余糧眾多,在但由于缺乏豪宅開發經驗,如果僅依靠自身力量上市解套,多少有些底氣不足。因而向外尋求合作開發成為信達的不二之選。
在信達的7個項目中,除了合肥濱湖地王由信達獨立操盤外,其他6個項目均與品牌房企合作開發。合作對象包括泰禾、濱江、融創和金茂,誕生了信達泰禾?上海院子、信達泰禾?上城院子、信達濱江壹品、信達中心杭州壹號院、信達泰禾?金尊府、信達金茂?天河金茂廣場等高端甚至頂豪項目。
2015-2016 信達地王項目一覽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泰禾是豪宅操盤的重要代表,被信達看上也在情理之中。信達與泰禾合作進行地王項目開發,也能降低未來風險。但好像只有信達的風險被降低了,信達地產2018年歸母凈利潤為21.5億元,同比增長近113%。今年第一季度營收11.93億元,同比增長近136%。反觀泰禾,降價賣房,低價賣項目,高價發債,仍在為岌岌可危的資金鏈奔走呼號。如今的世界,出身不僅影響個人的前途,很多時候也會影響企業的走向。
同樣作為央企的中海,融資成本也比民營房企低一大截。隨著融資環境收緊,海外債、信托等融資渠道先后受阻,房企融資成本紛紛上漲。緊縮的融資環境下,7月8日,中海成功發行港幣20億(5.5年息)及美元4.5億(10年期)雙幣種固息高級債券。其中港元債券票息為2.9%,創行業最低利率,美元債券票息為3.45%,創中資房企債券發行利息成本最低。
中海發債僅僅過了4天,7月12日,泰禾發布公告,其全資子公司已在境外完成4億美元債券的發行,票面年息15%。一經對比,高低立現。在低廉的融資成本的助推下,中海拍下造甲村地王,也就不足為奇了。
充足的資金給了央企制造地王的機會,但真正促使央企頻頻搶地王的原因,除了經濟,還有政治,包括高管的人事變革,以及企業的未來命運。
先看高管。很多民營房企都是家族企業,一把手和企業血肉相連,在公司運營過程中,一切要以公司發展為重。但央企不是,央企高管具有一定任期,也可以在不同央企之間進行平級調動或上下升降,領導人和公司的關系并非密不可分。因而有些時候,央企高管在運營房企時,個人政績需要可能高于公司發展前途。
央企的高管在任期間要出業績、出成果,升遷才會更容易。上海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高級經理盧文曦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曾談到,“房企每年拿土地有指標,今年完不成,兩年以后你的業績就會很難看。”央企瘋狂拿地王,等地王項目建成時,拿地時的高管可能已經靠著拿地王的業績轉投了其他央企的懷抱。
在房地產央企中,高管在房企子公司和央企母公司,甚至不同的央企之間調動的情況并不鮮見。在現任董事長顏建國之前,中海的董事長一職一直由中建集團系統派駐,中海地產的最高管理者從未能全面接管公司業務。中海上任董事長周勇完成中海駐派任務后,又回到中建擔任領導職務。之前金茂的董事會主席曾由中化董事長寧高寧擔任,翻看寧高寧的個人履歷,發現他還曾任華潤集團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中糧集團的董事長。
不僅高管個人有私心,央企本身也有。2016年“大地王潮”爆發,該年合景泰富營銷管理中心總經理楊歡在接受《房地產導刊》采訪時曾無奈表示:
“此輪地王大都是央企制造的,他們拿‘地王’的背后有極大的政治因素,一些央企為求在重組中更有‘話語權’而瘋狂搶地。因此,在拼搶‘地王’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是沒有成本概念的!
一語道破天機。2009年央企掀起一陣“地王潮”,引起了國資委的警惕。2010年3月18日,國資委公開表態,明確了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并要求剩下的78家以非房地產為主業,但涉足房地產業務的央企,應加快調整重組,有序退出。后又將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名單擴大至21家。信達資管并不在這21家房地產央企名單之列。
21家房地產央企名單(紅色的5家為新增)
2016年7月,國資委就央企調整重組工作再次表態,認為到2016年年末,央企數量有望整合到100家以內。政府表態時,央企數量已超過130家。為了避免被調整重組,央企們只能把資產盤子做大,而制造地王,則是短期內有效增加企業的儲備賬面價值和存貨含金量的一大捷徑。在這一層面上,央企要么冒險當地王,要么被掃地出局,幾乎沒有人愿意選擇后者。
在土拍現場,民營房企一邊飛快地按著計算器一邊舉牌,步步驚心。反觀央企,氣定神怡,錢賤如紙,仿佛只要能拍下地王,任何代價都不足惜,就像一場政治游戲。
免責聲明及提醒:此文內容由天津資訊門戶網轉載天津日報,官方資訊平臺宣傳新聞,該相關信息僅為宣傳及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文章真實性請瀏覽者慎重核實!任何投資加盟均有風險,提醒廣大民眾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