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盯上網課和直播 打起“商機”歪主意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無接觸”交易需求增長,線上交流、交易量驟增。直播帶貨、網絡兼職以及網上授課等方式被迅速推廣和普及,滿足了群眾需求,促進了經濟發展。然而,隨著網絡經濟爆發式增長,不法分子也從中看到 “商機”,打起了歪主意,電信網絡詐騙花樣也隨之不斷翻新。記者從天津市公安局獲悉,近段時間,除了傳統的購物詐騙、理財詐騙外,網課、直播、網絡兼職等也成了不法分子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新領域。
權威聲音
雷霆四號專項行動
全市公安機關開展以打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為主要內容的“雷霆四號”專項行動以來,強化綜合研判、封停止付、快速打擊、防范宣傳和反制勸阻等工作,對電詐犯罪開展凌厲攻勢。截至目前,全市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54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32人。
一、雷霆出擊、強攻快打,突出類電信詐騙犯罪。一是落實責任機制。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將16個行政區劃分為3個戰區,分別成立破案攻堅組,包片、包分局,任務到組、責任到人,對全市案件進行全面跟蹤,牽頭組織偵破,及時推送研判成果,落實快速打擊。二是加強研判核查。對每日研判警情和公安部推送線索,第一時間組織屬地公安分局開展核查,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三是強化深挖核破。通過研判獲取本地嫌疑人線索,立即組織屬地公安分局開展工作;涉及外省市嫌疑人及時協調當地公安機關協助,同時強化審訊深挖、擴大線索來源,最大限度打擊犯罪。
二、查控止凍,全力開展封停止付挽損工作。針對電信詐騙案件,充分發揮反詐中心職能優勢,組織專班24小時緊盯警情、快速處置。一是快速接警、推送。依托110警情“三方通話”平臺,第一時間獲取賬號、電話、網址等涉案信息,同步推送查控平臺迅速處置。二是快速止付、封停。依托各類協作機制、偵辦平臺和查詢系統,多渠道開展涉案賬號查控,及時進行資金止付和涉案聯絡工具封停。三是快速預警、反制。及時發現受騙群眾,綜合采取電話預警、短信預警、上門勸阻等方式,快速實施勸阻攔截,減少發案和損失!袄做奶枴睂m椥袆娱_展以來,反詐中心共止付凍結銀行賬號7562個、止付凍結資金2.25億元,封停電話1063個、微信賬號1245個、QQ號碼1645個,封停網址鏈接9353個。
三、多措并舉,全覆蓋開展安全防范宣傳工作。堅持通過“聲屏報網端”等各類媒體平臺廣泛推送電詐典型案例及防范知識的同時,拓寬渠道、創新措施,全力開展精準的針對性防范宣傳工作。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宣講。通過派員參加電視臺和廣播電臺新聞、專欄節目,以及今日頭條、企鵝號、百家號、一點資訊、網易新聞,結合生動具體案例詳細介紹電詐手段,為廣大市民宣講防范知識。二是聯合通信部門警示。協調通訊管理部門組織通訊運營商定時群發防范提醒短信,警示廣大群眾注意防范突出電信詐騙犯罪。三是會同市教委、衛健委等相關部門精準提示,運用這些典型案例重點提示易受騙群眾注意防范突出類電詐犯罪。
案例一
網課學習被推送虛假廣告
前一段時間,小張上網學習的時候,看到網頁彈出收購游戲賬號的廣告,價格十分讓人心動,就將出售游戲賬號的信息發布在了某網絡交易平臺。很快,就有一名買家通過QQ聯系了小張,并詳細商討了交易細節,雙方最終以8000元價格談妥。而這時買家提出,如果一手交錢一手交賬號,擔心小張會更改密碼來欺騙他,為確保誠信,自己想請平臺客服幫助交易。小張覺得很有道理,于是等待對方請“客服”介入。幾分鐘后,一名平臺“客服”主動添加小張QQ為好友,提出為保障買家的權益,自己要先行驗證賬號的真實性。小張為盡快促成交易,在對方的“誘導”下報出了游戲賬號和密碼。
沒過多久,“客服”表示賬號核對正確,進入下一步“轉款交易”環節。然后小張和買家就進入了由兩名平臺工作人員組建的臨時QQ群里。在臨時群里,“客服”讓買家先行轉賬8000元轉給自己,同時要求小張繳納3000元交易押金,交易將在“多方公證”下進行。
很快,“客服”出示了買家的付款截圖。小張也放下了戒心,轉給“客服”3000元押金。隨后,“客服”表示還需要4000元的保證金,確保更改密保期間,賬號不會被找回,交易結束后,保證金和押金一并退還。轉賬后,小張發現自己被踢出了群聊,QQ也被“客服”和買家同時拉黑,自己的游戲賬號無法登錄,密保也被更換,這時小張才意識到被騙了。
案例剖析:受疫情影響,部分學校和培訓機構采用網上授課模式,學生接觸網絡的頻次明顯增加。一些網站、網絡直播軟件會個性化推送各種游戲廣告等內容,其中就可能夾帶詐騙信息。詐騙分子通過游戲聊天室、論壇、游戲界面彈出窗口、二手交易門戶網站等途徑發布買賣游戲賬號、低價充值游戲幣、代刷裝備等信息,他們利用未成年人防范意識薄弱的特點,騙取受害人轉賬但不提供相關游戲服務或誘騙受害人通過虛假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操作謊稱凍結或解凍騙取受害人轉賬。未成年人被騙后往往不敢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導致錯過止付被騙資金的黃金時間。
防騙提示:交易要到正規網站進行,不要輕易相信論壇、游戲界面等非正規途徑傳來的信息,對于線下交易一定要慎重。
案例二
網絡冒充老師詐騙
2020年2月4日,我市一名學生小王報警稱被冒充學;瘜W老師的騙子騙取2835元。小王是班里的學習委員,他們班有一個QQ群,各科老師及同學都在這個群里面。小王收到QQ臨時對話,顯示的是他們班級群聊的化學老師,這個“化學老師”通過臨時對話通知她因疫情原因,學校延遲了開學,但是開學以后,學校上化學課要做實驗,需要全班學生購買防護服,讓她去找班里的同學收費,每人45元,然后再轉給她。小王認為是班里的化學老師讓自己收費,在沒有核實的情況下就相信了,隨后找同學們把錢收了。全班共計2835元人民幣,小王都轉到“化學老師”指定的銀行賬戶里。后小王聯系了自己的班主任詢問此事,班主任又聯系了真正的化學老師,真正的化學老師說并沒有向學生們收費,小王這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于是報了警。
案例剖析:不法分子事先通過木馬等病毒程序,盜取受害人親友、同學、老板等熟人QQ、微信、微博、郵箱等賬號密碼等網絡信息,然后以其熟人身份通過網絡直接(或者要求加為好友)與受害人聯系,編造借錢救急、代付境外預訂機票款、交學費、退業務款等借口,要求受害人進行轉賬匯款。其中受害人在用QQ或微信直接給“熟人”轉賬時,對方會以“轉賬額度受限”的借口退回,并發送付款二維碼要求掃碼轉賬。事主一般在被要求多次轉賬與“熟人”本人聯系核實后,或者“熟人”發現賬號被盜后才發現被騙。
防騙提示:遇到此類情況尤其涉及到錢款往來時,一定要當面或通過電話進行核實和確認。
案例三
虛假交易緊俏物資
2019年12月初,嫌疑人馮某添加被害人陳先生為微信好友。在疫情防控期間,陳先生因急需購買口罩在網上發布了購買口罩的信息,嫌疑人馮某看到該信息后,為獲取非法利益,主動聯系陳先生,謊稱自己有大量防疫口罩可供出售,且利用陳先生急于購買口罩的心理,要求陳先生先付款后發貨,陳先生先后多次匯款給馮某用于購買口罩的錢款共計96500元。隨后,嫌疑人馮某將騙取的錢款多次提現并將部分贓款揮霍。2月13日,嫌疑人馮某在其住處被公安機關抓獲并收繳其違法所得。后經濱海新區檢察院提起公訴,2020年2月24日濱海新區人民法院通過網上庭審方式依法公開開庭審理了該案,并當庭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馮某有期徒刑三年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0元。
案例剖析:不法分子通過QQ、微信、短信、第三方交易平臺、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等途徑發布低價緊俏商品消息,誘騙買家與其聯系,一旦買家上鉤,便以繳納定金、交易稅、手續費等借口實施詐騙,或者給買家發送鏈接,要求買家填入銀行卡等個人信息,利用這些信息直接操作銀行卡實施詐騙。
防騙提示:購買商品一定要到正規網站、平臺進行,對各種鏈接、二維碼點擊一定要慎重,不要隨意點擊。
案例四
網絡兼職被騙萬元
今年2月份,我市西青區居民楊女士翻看手機時發現有個陌生的QQ號請求加好友,通過好友請求后,對方昵稱是“管理員”,自稱是做線上兼職刷單的,問楊女士有沒有興趣。楊女士因為宅在家中無聊,加上以前也從網上看到過有兼職刷單掙錢的事情,就動心了,問對方如何操作,對方就向楊女士介紹了操作方法,并告知楊女士會根據每筆刷單額度的大小來結算傭金,刷單金額越大傭金越多,一般在10%至20%之間。楊女士看完介紹以后,就說想試試,于是對方在QQ里給楊女士發了一個鏈接讓楊女士點開,楊女士點開鏈接后,顯示的是某電商頁面,頁面上是一件衣服,售價100元,然后對方又在QQ里給楊女士發了一個二維碼,讓楊女士掃描這個二維碼按照商品的價格支付就可以了。楊女士掃碼支付后,對方很快就給楊女士進行了結算并返還了110元錢。楊女士收到110元本金和傭金以后,徹底相信了刷單確實可以賺錢,就要求繼續刷。對方再次給楊女士發了一個鏈接,楊女士點開后是一件首飾,售價5600元,楊女士掃碼支付成功,等待對方結算,但是對方說這次任務是三單,要刷完三單完成任務才能結算。楊女士只能按照對方要求點擊鏈接掃碼又支付了一件首飾和一件衣服,共計13000元。本以為完成任務的楊女士覺得對方可以結算了,但對方卻說這三次只是完成了一單任務,還要做兩單才能完成任務。楊女士這時感到不對勁了,要求對方把本金返還給她,傭金不要了,但是對方堅持稱要做完任務才能結算,楊女士意識到自己被騙。
案例剖析:兼職刷單詐騙案件作案目標以學生、家庭主婦等年輕人為主。不法分子利用短信、網絡等發布以通過刷單幫助提高商家信譽的虛假信息,騙取被害人信任后,讓其在網上購買指定的物品,承諾交易成功后將按一定的比例返報酬給刷單人,刷單人可以得到高額回報并且能提高網店信譽,誘騙刷單人不斷刷單,但以各種理由拒絕返還本金和報酬,直到被害人意識到被騙后,不法分子將被害人聯系方式拉黑。
防騙提示:刷單即為詐騙!“天上不會掉餡餅”,刷信譽及刷“鉆”本就屬于違法行為,凡涉及此類的均為詐騙。
案例五
“注銷貸款相關信息”類詐騙
2020 年6月1日11時34分許,市民王某撥打110報警,稱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某借款平臺APP的“客服”。對方告知其之前在另外一個借款平臺APP借款時遺留一個賬戶,不注銷這個賬戶會影響征信,因為王某在該平臺借過款,對方又報出其個人身份信息,所以受害人信以為真,并按照對方提示下載APP、進行注冊。隨后,又按照對方提供的QQ號進行聯系,對方稱需要其先貸款,然后再將錢轉賬到指定賬戶內,之后會將錢全部返還,就可以注銷之前借款平臺的賬戶。按照對方提示操作,受害人在某借款平臺APP內借款人民幣24000元后,分五筆用自己的銀行卡向對方指定的銀行卡轉賬4999元、4999元、5002元、5002元和10889元,共計轉賬人民幣30891元。對方稱還需要在第三個借款平臺借款,再轉賬給對方,此時王某發覺被騙,遂報警。
詐騙剖析:不法分子通常冒充社會金融貸款平臺客服,電話聯系受害人,并通過偽造的“平臺營業執照”、“客服工作證”等消除受害人的疑慮。為了獲取受害人信任,不法分子會利用非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在電話中準確報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貸款等信息,實施精準詐騙。當受害人放松警惕后,不法分子謊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配合注銷校園貸賬號,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或產生嚴重后果。若是受害人未曾注冊過校園貸,不法分子則謊稱其身份信息被盜用注冊了網貸賬號,也需要配合注銷。
防騙提示:個人征信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統一管理的,任何人無權刪除或修改。不存在注銷網貸相關信息的操作,只要你按時還清貸款,就不會影響到個人征信。接到此類自稱網貸平臺工作人員的電話,務必提高警惕。遇到疑問時,應當及時向警方或者官方客服咨詢核實,避免財產受到損失。
五種常見網絡詐騙類型
民警表示近期除了上述典型詐騙案例之外,還有五種常見的網絡詐騙類型。
一、虛假辦理貸款
不法分子通過短信、微信、QQ、網絡發布貸款信息,等事主主動與其聯系,或盜取、購買網貸平臺貸款申請信息后,冒充平臺工作人員電話聯系,騙取事主信任,后以繳納手續費、做假流水、錢款被凍結需要激活費等名義向事主騙取錢財。
防騙提示:貸款要通過銀行等正規機構和正規渠道辦理,貸款時需先交保證金或者利息的,一般都是騙子。
二、網絡交友詐騙
不法分子通過網絡交友平臺(QQ、微信等)、相親網站等,編造虛假身份,再與受害者進行網絡交流,騙取受害者信任甚至確立交往關系,然后擇機提出討歡心、借錢周轉、家庭遭遇變故等各種理由,騙取錢財后便銷聲匿跡。
防騙提示:對于網上交友的,要通過實時視頻進行核實,凡交友后提出投資、托付財產等非正常要求,一般為詐騙。
三、冒充客服詐騙
不法分子假借“某電商平臺”“快遞公司”客服等名義,以網購商品“甲醛超標”“降價返利”“退款”、快遞丟失賠償等名義,通過微信、QQ等發送虛假激活網址,套取支付平臺、銀行卡、驗證碼等信息騙取事主掃碼、轉賬匯款。直到被害人意識到被騙后,不法分子將被害人聯系方式拉黑。
防騙提示:在遇到自稱客服打來的電話時,一定要通過官方渠道進行確認,官方客服是不會向用戶詢問支付驗證碼的。
四、冒充公檢法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撥打受害人電話,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盜用涉嫌洗錢等犯罪為由,要求將其資金轉入安全賬戶配合調查。事主一般經親友提醒或與不法分子失去聯系后發現被騙。
防騙提示:
1.公檢法機關辦案會當面向涉案人出示證件或相關法律文書,不會通過QQ、電話、傳真等形式辦案,更不會在電話中通報當事人涉案的罪名。另外,騙子多會以非法入境、販毒、洗錢等罪名引你入扣,不要上當。
2.電信公司、社保中心、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部門之間不會相互轉接電話。
3.按照規定,公安機關異地辦案必須要通報屬地公安機關配合,外地公安機關不會通過電話直接開展案件調查。
4.公安機關不會給您發送任何網頁鏈接要求您進行個人信息或資產認證,更不會通過網絡給您發送逮捕令、通緝令等法律文書。
5.公安機關不存在安全賬戶或核查賬戶,更不會讓公民提現轉賬匯款。
6.公民利用個人身份信息開具電話卡、銀行卡售賣的行為,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甚至可以以詐騙共犯論處,所以不要為了蠅頭小利而成為騙子幫兇。
五、電話冒充熟人(領導)詐騙
不法分子獲取受害者的電話號碼和機主姓名后,打電話或發短信給受害者,以其熟悉的領導、親友等身份,編造各種理由騙取錢財,一些受害者沒有仔細核實就把錢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銀行卡內。
防騙提示:遇到以熟人身份要求進行轉賬的,不要急于轉賬匯款,要當面或者通過電話確認無誤后再操作。
本報記者 趙煜 韓愛青 劉連松
免責聲明及提醒:此文內容由天津資訊門戶網轉載天津日報,官方資訊平臺宣傳新聞,該相關信息僅為宣傳及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文章真實性請瀏覽者慎重核實!任何投資加盟均有風險,提醒廣大民眾投資需謹慎!